• ATFX市场资讯

首页-atfx市场资讯-正文
ATFX官网:市场动荡助推交易业务,瑞银Q2利润同比翻倍超预期

在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瑞士银行业巨头瑞银集团(UBS)交出了一份亮眼的2025年第二季度成绩单。7月30日公布的财报显示,瑞银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23.9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1.36亿美元翻倍有余,并显著超越分析师预期的19.01亿美元。这一强劲表现主要得益于市场波动性上升对交易业务的提振,以及瑞银在整合瑞信过程中取得的实质性进展。本文将全面解析瑞银Q2业绩表现、各业务板块贡献、整合进程现状,并展望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核心业绩概览:超预期增长与关键指标突破

瑞银集团在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了令人瞩目的财务表现,多项关键指标不仅同比大幅提升,更超越了市场预期。根据财报数据,该季度瑞银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3.95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1.36亿美元相比增长110.8%,较分析师平均预期的19.01亿美元高出26%。这一优异表现延续了第一季度的增长势头,使得2025年上半年瑞银累计净利润达到41亿美元,基础税前利润53亿美元,半年度普通股一级资本(CET1)回报率为13.3%。

从收入端看,瑞银第二季度总营收为121.1亿美元,同比增长1.7%,略高于分析师预期的118.7亿美元。细分收入来源显示,交易型收入成为本季度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投资银行的全球市场业务收入同比跃升25%至23亿美元,创下该部门历史最佳季度表现。与此同时,全球财富管理部门的交易型收入也实现了12%的可观增长。这一收入结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市场波动性对瑞银业务模式的积极影响。

盈利能力指标方面,瑞银本季度基础税前利润达到27亿美元,同比增长30%,远超分析师预期的24亿美元。衡量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基础CET1资本回报率(RoCET1)达到15.3%,较去年同期提升近5个百分点2。每股收益(EPS)为0.72美元,是去年同期0.34美元的两倍多,也高于0.63美元的市场预期。这些数据充分表明瑞银不仅在规模上实现增长,在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方面也有显著提升。

资本状况保持稳健,截至第二季度末,瑞银的CET1资本比率为14.4%,较上一季度提升10个基点,与市场预期持平。每股有形账面价值增至25.95美元,环比增长3%,同比增长9%,为股东价值持续增长奠定基础2。在资本回报方面,瑞银重申将按计划完成今年高达2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并将在明年初公布2026年资本回报目标。

表:瑞银2025年第二季度关键业绩指标与对比

指标2025Q2实际值2024Q2实际值同比变化市场预期超预期幅度
净利润(亿美元)23.9511.36+110.8%19.01+26%
总营收(亿美元)121.1119.0+1.7%118.7+2.0%
基础税前利润(亿美元)27-+30%24+12.5%
每股收益(美元)0.720.34+111.8%0.63+14.3%
CET1资本比率14.4%--14.4%符合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瑞银本季度的优异表现并非完全来自运营改善,部分技术性因素也提供了助力。其中包括负责处理原瑞士信贷资产的亏损部门实现了微薄盈利,以及与遗留法律案件相关的拨备得以释放。然而,即使剔除这些一次性因素,瑞银的核心业务增长依然强劲,特别是在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下展现出的业务韧性,为投资者提供了充分的信心。

业务板块分析:投行领涨与财富管理稳健前行

瑞银各业务板块在第二季度呈现出差异化表现,其中投资银行业务成为最大亮点,全球财富管理保持稳健增长,而个人与企业银行业务则面临一定压力。这种板块间的表现差异不仅反映了市场环境的变化,也揭示了瑞银业务结构的优势与挑战。

投资银行业务在本季度大放异彩,税前利润同比激增28%至5.26亿美元。全球市场部门收入同比增长26%,三大业务线全面开花:执行服务增长24%、衍生品与解决方案增长25%、融资业务增长27%。这一强劲表现主要得益于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推行的关税政策引发的市场波动。正如瑞银管理层所言:"市场波动为我们的交易业务创造了有利环境,客户在不确定时期更需要我们的专业服务"。与同业相比,瑞银投行业务的增长幅度尤为突出,甚至超过了巴克莱银行34%的利润增长,显示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深入分析投行业务的增长驱动,可发现三个关键因素:首先,特朗普政府4月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全面关税,随后又出现政策反复,导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交易量激增;其次,随着主要国家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降低关税,市场不确定性部分缓解,投资者重新调整头寸的需求旺盛;最后,瑞银在复杂衍生品和融资解决方案方面的专业能力使其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具价值的服务,从而获得更高市场份额。正如Hargreaves Lansdown高级股票分析师Matt Britzman所言:"瑞银投资银行部门的复苏反映了其在波动市场中的独特定位,与美国同行展现出的实力相呼应"。

全球财富管理业务表现稳健但略低于预期,税前利润同比增长24%至14.4亿美元,但稍低于市场预期的13.7亿美元。该部门管理资产规模增至4.5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7%。从收入构成看,经常性净费用收入增长8%,交易型收入显著增长11%。本季度净新增资产为230亿美元,虽符合预期,但较前一季度的320亿美元有所放缓。这一放缓主要源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关税计划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持观望态度。随着欧盟和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与白宫达成协议,部分担忧已得到缓解,但不确定性依然存在。

财富管理业务的地域表现也呈现差异。亚太地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而欧洲地区则受到监管趋严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瑞银表示:"我们与客户的对话以及交易渠道数据表明,随着对宏观前景的信心增强,投资者和企业表现出较强的资本配置意愿"。这一乐观预期为下半年业务发展奠定了基调。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财富管理部门的净利息收入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瑞士央行将利率降至零,这也反映了全球低利率环境对传统银行业务的持续挑战。

相比之下,个人与企业银行业务面临较大压力,税前利润同比下降14%至5.57亿瑞士法郎,主要受净利息收入下降11%的拖累。这一下滑趋势与欧洲银行业整体环境相符,反映了零售银行业务在低利率和数字化竞争下的结构性挑战。资产管理业务表现相对平稳,税前利润同比小幅下降5%至2.16亿美元,尽管绩效费用增长36%。该部门正在积极调整投资策略,增加另类资产和私人市场配置,以应对公开市场波动加剧的挑战。

表:瑞银2025年第二季度各业务板块表现对比

业务板块税前利润(亿美元)同比变化市场预期(亿美元)关键驱动因素主要挑战
全球财富管理14.4+24%13.7交易收入增长11%净新增资产放缓
投资银行5.26+28%5.39全球市场收入+26%监管不确定性
个人与企业银行5.57(亿瑞郎)-14%-成本控制净利息收入下降
资产管理2.16-5%1.66绩效费用+36%公开市场波动

从业务结构演变来看,瑞银正逐渐向高附加值业务倾斜,特别是交易银行、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等高利润领域。这种战略调整使其能够在市场波动时期获得超额收益,但也使其对资本市场环境更加敏感。展望未来,随着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可能进一步缓和,投资银行业务的高速增长或难以持续,而财富管理业务的稳健特性将再次成为集团业绩的稳定器。如何平衡这两类业务的发展节奏,将是瑞银管理层面临的重要课题。

市场波动与交易业务:危机中的机遇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金融市场经历了显著波动,这种"动荡"环境反而为瑞银的交易业务创造了理想的发展条件。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推行的关税政策及其反复调整,成为市场波动的主要推手,而瑞银凭借其全球化的业务网络和专业的交易能力,成功将市场不确定性转化为业务增长机遇。

4月份,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全球贸易伙伴征收全面关税,引发金融市场剧烈震荡。随后,美国政府在与各经济体的谈判中立场多次变化,政策信号混乱导致市场波动率持续高位运行。这种环境极大地刺激了机构投资者的交易和对冲需求,瑞银作为全球领先的交易服务提供商,自然从中受益。正如巴克莱银行(其交易利润也因同样原因增长34%)在财报中指出的:"在全球市场波动加剧的环境下,我们持续为客户提供的支持推动了收入增长"。这一描述同样适用于瑞银的交易业务表现。

瑞银全球市场部门在本季度实现了创纪录的23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25%。这一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客户交易活动增加,二是复杂衍生品需求上升,三是融资业务规模扩大。在执行服务领域,瑞银得益于机构投资者频繁调整投资组合的需求;在衍生品与解决方案方面,企业客户对汇率和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激增;而融资业务则因市场不确定性导致的资金成本差异扩大而表现强劲。这三个细分市场的协同效应使瑞银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解决方案,从而获得超额收益。

与同业比较,瑞银交易业务的增长幅度尤为突出。巴克莱银行全球市场收入增长34%,而美国各大投行交易收入平均增长约20%。瑞银25%的增长率不仅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增长质量——风险加权资产仅小幅增加,表明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业务效率提升而非风险承担增加。这一特点在当前的监管环境下尤为重要,显示出瑞银在平衡业务增长与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

从产品类型看,固定收益、外汇和大宗商品(FICC)交易是主要增长点,这与关税政策直接影响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逻辑一致。股票交易业务也有稳健表现,但增长幅度相对温和。在区域分布上,美洲和亚太地区的交易收入增长最为强劲,欧洲相对滞后,反映出不同市场对贸易政策变化的敏感度差异。

市场波动对瑞银财富管理业务中的交易活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该部门交易型收入同比增长11%,主要来自高净值客户调整资产配置的需求。在不确定性加大的环境下,富裕个人和家族办公室更加积极地管理其投资组合,增加了对瑞银交易和咨询服务的依赖。这一现象印证了瑞银"一体化银行"战略的价值——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在市场动荡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波动对银行业务的影响具有不对称性。一方面,交易业务直接受益;另一方面,净利息收入和传统信贷业务则面临压力。瑞银本季度净利息收入为19.7亿美元,虽然同比增长28%并略高于预期的19.4亿美元5,但主要得益于规模扩张而非利差改善。事实上,瑞士央行将利率降至零的政策对净息差构成了持续压力。这种不对称影响也解释了为何瑞银不同业务板块的表现会出现显著分化。

展望未来,瑞银管理层预计第三季度交易和交易活动将反映"更为正常的季节性模式和活动水平"。这一相对保守的指引表明,银行认为第二季度的异常波动可能不会完全重现。然而,随着8月1日特朗普政府对未达成贸易协议国家征收"对等"关税的最后期限临近,以及美联储政策不确定性持续,市场波动性仍可能保持在较高水平。瑞银强劲的交易业务平台和风险管理能力,使其处于继续受益于这种环境的有利位置。

瑞信整合进展:成本节约超预期与挑战并存

瑞银对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的整合工作在本季度取得显著进展,成为除财务业绩外的另一大亮点。自2023年紧急收购瑞信以来,瑞银管理层一直将成功整合作为核心战略重点,而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显示,这一复杂工程正在按计划甚至超预期推进,为集团未来的成本结构和盈利能力改善奠定基础。

整合进程中最令人瞩目的成就是成本节约的加速实现。截至第二季度末,瑞银已实现91亿美元的累计年化总成本节约,达到预期总节约额(约130亿美元)的70%。这一进度明显快于最初的时间表,主要得益于瑞银在裁员、IT系统整合和办公空间优化方面的积极举措。值得注意的是,瑞银最近上调了从这笔收购交易中能实现的总成本节约目标,从最初预估的80亿美元提升至100亿美元,反映出整合效率高于预期。

在业务整合的具体层面,瑞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约三分之一的瑞士客户账户已成功从瑞信系统迁移至瑞银平台,整个迁移工作预计将在2026年第一季度末前完成。这一关键里程碑的顺利推进大大降低了客户流失风险,而保留瑞信的高净值客户群体对整合成功至关重要。历史经验显示,在银行并购中,客户资产保留率往往是决定长期价值创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瑞银执行长Sergio Ermotti曾明确表示:"我们的分析清楚地显示,完全整合是对瑞银、对股东、对瑞士经济最佳的结果"。

在缩减非核心和遗留(NCL)业务组合方面,瑞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自2023年6月以来,已关闭83%的目标账薄,停用56%的冗余IT应用程序。NCL部门的风险加权资产已从2023年第二季度的860亿美元大幅减少至2025年第二季度的300亿美元,目标是到2026年底进一步降至约120亿美元。这些数字表明瑞银在简化业务结构、降低复杂性风险方面成效显著。

然而,整合过程并非没有挑战。瑞信在第二季度仍经历了资产外流,虽然与第一季相比净流出速度已经放缓,且6月已转为正值,但累计流失量仍相当可观。瑞银全球财富管理部门本季度吸引了230亿美元净新资产,部分抵消了瑞信方面的流失,但完全稳定客户信心仍需时间。此外,整合过程中的文化融合、系统兼容性和法律遗留问题等"隐性成本"也不容忽视。

从财务影响看,瑞信整合对瑞银当前业绩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负责处理原瑞信资产的亏损部门在本季度实现了微薄盈利,二是与瑞信遗留法律案件相关的拨备释放。这些一次性因素虽然提升了短期业绩,但市场更关注整合带来的结构性改善——包括更高效的运营平台、更优化的资本配置和更强大的客户覆盖网络。这些长期效益将在未来几年逐步显现。

瑞士国内对此次整合的政治反应也值得关注。完全吸收瑞信在瑞士国内业务的决定(排除了分拆或IPO的可能性)可能导致大量就业岗位流失,在瑞士国内已引起一定反弹。作为瑞士经济支柱的两大银行合并,其社会影响远超普通商业交易。瑞银需要在追求协同效应与维护社会稳定声誉之间谨慎平衡,特别是在瑞士政府主导的这一"救援式并购"背景下。

展望未来,瑞银对完成整合工作充满信心,表示"仍有望实现其2026年退出率目标,包括约15%的基础CET1资本回报率和70%的成本/收入比率"。2025年上半年,瑞银已实现13%的基础CET1资本回报率和76%的成本/收入比率,表明其正稳步向这些目标迈进。成功整合瑞信将是瑞银重新确立其全球财富管理和投资银行领导地位的关键一步,也是管理层能力的重要试金石。

监管挑战与未来展望:在机遇与风险中前行

尽管瑞银在2025年第二季度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但展望未来,该行仍面临一系列重大挑战,其中最为紧迫的是瑞士监管环境的潜在变化。与此同时,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利率路径分歧以及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也将对瑞银的业务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部分将分析这些关键挑战,并评估瑞银未来的发展前景。

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上月公布了银行业规则更新草案,旨在防止再次出现瑞士信贷式的危机。这一拟议改革——尚处于咨询和立法审批阶段——将显著提高瑞银的资本要求。根据提案,瑞银的最低CET1比率要求可能高达17%,远高于国际同行10.9%的平均水平。瑞银已明确表示反对这一提议,认为这将使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并可能迫使该行考虑将总部迁至监管更为友好的司法管辖区。

提高资本要求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一方面,更高的资本缓冲确实可以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过高的要求将限制盈利能力和股东回报。瑞银已表示将按计划完成今年高达2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但警告称新的资本要求可能影响未来的资本回报计划。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如果最终实施的规则与草案相近,瑞银将不得不重新调整其业务模式和增长预期,可能会缩减部分资本密集型业务。

除了资本要求外,瑞士监管机构还在考虑引入其他结构性改革,包括限制银行规模与瑞士GDP的比例、加强流动性要求等。这些措施如果实施,将进一步重塑瑞银的运营环境。值得注意的是,瑞银正在积极参与关于瑞士未来监管框架的